2025年3月28日,天府國際動漫城內,“元夢幻界”AI+XR沉浸式體驗館迎來了一次特別的調研。作為物通科技的總經理,我有幸參與其中。
那天,一位成都市領導到場考察,停留時間僅十分鐘,卻為我們這個仍在探索中的行業帶來了一絲啟發。我感到,這不僅是一次產業視察,更是對新消費方向的敏銳洞見。
一次簡短而務實的匯報
調研當天,我們沒有特別準備,也沒有過多修飾。我向領導簡要介紹了物通科技的背景:
公司2011年在成華區政府支持下成立,近年來聚焦AI+XR業務布局。“元夢幻界”是響應成都元宇宙規劃打造的C端體驗館,投資超千萬元,占地700平方米。館內設有文創售賣區,其中熊貓文創產品融入AR交互技術;核心體驗區與瑞士公司合作,采用精準動捕和4D特效;此外還有原創VR劇目《熊貓·1869》和MR劇目《熊貓·赤炎》,以大熊貓文化為主題。
領導提出幾個問題,我就實回答:
“一次能容納多少人?”——“四五十人,體驗時長約30分鐘。”
“什么時候開的?”——“去年9月動工,今年2月底試運營。”
“一天營業額有多少?”——“高峰期可達萬元左右。”
“模式能不能輸出?”——“已在上海簽約一家加盟店,北京的合作也在洽談。”
“熊貓文創產品情況如何?”——“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指導下合規使用大熊貓文化符號,結合AI+XR技術呈現生態內容,受到兒童和熊貓粉絲的歡迎。”
領導注意到場館周邊人流量有限,并提到當前政府及企事業單位多發放傳統消費券,如火鍋消費券,僅帶動餐飲消費。他建議探索體驗類或動漫類消費券,以拉動周邊整體經濟。這番話并非泛泛之談,而是對消費趨勢的理性判斷,值得我們深思。
沉浸體驗:從文旅到日常的可能
“元夢幻界”試運營以來,用戶反饋為我們提供了寶貴參考:
——“不像走馬觀花,而是覺得自己參與了故事。”
——“有點像置身動漫電影中。”
——“比主題樂園短時,比密室逃脫豐富,比劇場更靈活。”
這些評價表明,沉浸式體驗并非遙不可及,只是尚未完全融入大眾視野。它不僅適用于文旅場景,更可能成為城市生活的新組成部分。與傳統消費相比,沉浸式體驗更注重精神層面的滿足,這正是消費升級的一個方向。
一位帶孩子的家長體驗后曾說:“比起吃一頓飯,我更愿意帶孩子來這里感受不一樣的沉浸式科技體驗。”這話點出了本質:餐飲消費解決基本需求,而體驗消費滋養的卻是精神世界。隨著城市發展和居民需求的演變,消費模式也在逐步更新。若政策能推出更多文化體驗類支持,或許能為這一趨勢提供助力。
“元夢幻界”的實踐與信號
“元夢幻界”并非沒有不足,客流量有待穩定,體驗細節也在優化。但它的存在意義在于,它從理論走向現實,成為一個真實可感、能讓人走進其中、駐足停留的實體XR大空間沉浸式體驗館。它表明,沉浸式體驗不是概念,而是正在落地的實踐。這一模式也在逐步驗證其可復制性,上海和北京的合作便是例證。
我們希望它傳遞三重信號:對政策,期待更多關注與支持;對市場,尋求信任與協作;對用戶,提供新的生活選擇。設想一下,若城市中此類空間增加,家長帶孩子的周末可能多了一種互動選擇,年輕人的社交場景更加多元,朋友聚會也能從線上轉向線下互動。這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:讓沉浸式體驗成為日常的一部分。
先行者的責任與期待
這次視察對我們既是鼓勵,也是提醒。沉浸式體驗的核心不在于技術堆砌,而在于如何與用戶建立聯系。我們愿意做先行者,盡管目前規模有限、進展漸進,但只要方向明確、體驗扎實,它就有潛力融入更多人的生活。
同時,我們也希望政策支持、資本投入、產業協作能形成合力,避免這一領域因認知局限而停滯。只要條件成熟,它完全可能成為城市消費與生活的新常態。
“元夢幻界”被看見了,這只是起點。我們期待以實踐推動認知,以理性探索未來。
袁梁
2025年4月3日